襄阳市老年大学创办于1986年,至今已跨越30个年头。30年来,它应运改革而诞生,伴随创新而发展。现有专业班206个,在校生4282人,学校艺术团33个1438人;分校与教学辅导站45个 1990人,全校总人数7710人,每周上课总人次达13541人次,拥有占地面积23亩,校舍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设施齐备的教室45间。在先进的办学条件和优越的办学环境中,我们注重特色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在校园文化功能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形成了“四依托四强化”的校园文化模式,中央、省、市的主流媒体竞相报道,实现了全国有位,全省领先,市级一流的工作目标。
一、依托校区硬件优势创建广播站,强化校园文化导向功能
2016年3月,我校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下,如期迁入新校区,校领导高瞻远瞩,大胆创新,依托新校区先进的办公条件和齐全的设施设备优势,因地制宜创建了校园广播站,填补了我校的历史空白。建站初期校领导一班人率领相关科室和学委会的志愿者摸着石头过河,多次组织召集相关人员讨论和研究建站方案,并逐步形成了“3+5”架构的运行模式。即:组建编审、播音、宣传报道三个组。实行“五个五”运行模式。一周设置五个栏目,一天一个主题(时事政治、校园之声、知识宝典、经典欣赏、学校动态);设定五个编审员,一个编审员负责一个栏目的稿件编审;五个播音员,每个播音员固定栏目播音;播音时长为5分钟;充分发挥丰富校园文化,活跃校园生活、彰显办学理念、传播校园正能量、搭建学习交流平台五大功能。今年上半年共征稿80多篇,时事政治摘要60多篇,上传下达的各类信息30多条,播音120余次,及时地将时事政治、校园动态、好人好事、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通过广播站的窗口迅速地传遍全校,这种聚政治性、引领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适用性的文化传播超市,极大地强化了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文化知识惠及全校师生,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和追捧,上下形成了正能量全员传递,文明校园凝聚大家的良好态势。
二、依托艺术团专业优势融入社会公益,强化校园文化服务功能
我校现有艺术团30多个,是中老年群体艺术表演人脉资源最丰富的群团组织,正确引导和组织艺术团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是有效强化校园文化服务功能的重要途径。
2014年在第十七个环卫节来临之际,我校音乐艺术团应市城管局的邀请,在南湖广场为全市5000多名环卫工人举办专场文艺节目演出,以示节日的慰问和祝福!整台晚会历时100多分钟,节目新颖,形式多样,深得环卫工人们的喜爱,现场工人为演员们献花络绎不绝,台上台下互动共融,气氛热烈,场面感人。一位老环卫工无不感慨地说:“从您们的节目中让我们感受到了党的温暖和政府的关心。”一场接地气的文艺演出,不仅送去了党的温暖和政府的关心,更有效地激发了市民尊重环卫工人的劳动共建美丽襄阳的热情。
2015年,我校艺术团在参加“全省离退休干部中开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汇演活动中,我校精心创作,排练的情景歌舞《刘胡兰》,其艺术表现形式在全省独树一帜,节目获得文艺汇演的金奖。在颁奖晚会上,该节目精彩表演得到了省领导的高度评价。同时我校还承接了我市“欢乐襄阳”文化惠民25场的演出任务。参演人员近千名,参演节目达100多个,先后深入到广场、社区、农村进行演出,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充分展示了襄阳市老年大学传递正能量和服务社会的精神风貌。
三、依托专业特长优势积极外联开展活动,强化校园文化宣传功能
依托专业学科的特长走向社会,通过与外联单位 “合办、承办、协办”等不同方式,积极宣传襄阳、传播先进文化、展示老年大学教学成果,不断强化校园文化的宣传功能。
2016年我校摄影专业与襄阳市博物馆先后两次联合举办大型摄影教学成果展,所展出的摄影作品全部来自我校500多名学员的习作。 400多幅优秀作品,向观赏者讲述了祖国的发展和襄阳的变化。特别是以“柑桔之乡-南漳峡口”发展为主题的摄影作品专场展出,以点带面很好地宣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襄阳新农村的变化,通过摄影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了南漳峡口,有效的助推了当地旅游开发和经济发展。这种积极发挥专业特长与外联单位协作搭建宣传平台的活动,把学员们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有效地回馈社会,服务社会,使学员们真正体会到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快乐。
太极专业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连续七年参加全国大型太极拳比赛,连续六年参加湖北省健身气功交流比赛,连续四年举办襄阳市中老年人太极拳比赛。通过参加全国、全省各项比赛和组织全市的赛事,有效地宣传了校园文化,为弘扬太极文化和助推全民健身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书画专业积极参加全国、全省、全市的各种比赛,成绩裴然。今年在第五届全国中老年书画展中,我校书画专业再创佳绩。这次书画展全国共收作品1万多份,展出作品500份,其中我校有15幅作品被选展,占全国总展品的1/30,位居全省第一。
各种外联赛事活动的开展,不仅向社会展示了我校的教学成果,更体现了学员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阳光心态,有效地强化了校园文化的宣传功能。
四、依托学校场地优势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强化校园文化凝聚功能
充分发挥大型操场、阶梯教室、中型会议室、礼堂等场地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强化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使老年大学成为一个文化大磁场,吸引更多的中老年人走出家门跨进校门。
(一)写古论今彰显襄阳文化底蕴。新校区一进南大门最显眼的位置伫立着一块长5.1米、宽 3.0米《襄阳市老年大学赋》。它语言精练,简约含蓄,隽永传神,辞词典雅,用典生动。短短的443个字,向学员们介绍了襄阳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硕果累累的老年大学。它激励着我校全体师生“骐骥奋蹄, 扬帆启航。”在东大门校内围墙上镶嵌了8块与襄阳相关的帝王将相的浮雕,构成的“千古帝乡 智慧襄阳”古襄阳人文典范,让学员一进校门就感受到襄阳历史。这种浓厚的文化气息弥漫着整个校园。今年6月中组部老干部局赵局长一行来我校视察和调研时,对我校的文化建设大加赞赏,特别是对《襄阳市老年大学赋》给予了高度评价。
(二)通过文体活动展示教学活动。2016年的5月为纪念建校30周年,丰富校园生活,增强健身意识,营造良好的学校体育文化氛围,我校在宽阔的操场隆重举行了第八届体育运动会。运动会创下了建校以来参赛人数、参赛班级、比赛项目、获奖人数、社会影响历史新高。本届运动会入场式最亮眼,各专业方队统一着装,在导引员(从模特专业精选10名)的引领下,合着《运动员进行曲》的节拍,向着主会场行进;裁判组织最正规;现场采访播音最新颖。2000多人参加的运动会收获了三个满意:领导满意,参赛人员满意,全体师生满意。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有效地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
(三)开展好各班级之间联谊活动。联谊活动一直以来是我校丰富第二课堂的重要措施之一。迁入新校区后每个星期五的上午为开展专业班级联谊会时间。今年上半年,共举办联谊会9场,节目100多个。特别是5月20日由学校主办,音乐学会承办,摄影学会协办的 “做合格党员,树长者风范,离岗不离党,弘扬正能量”的革命歌曲演唱会,给人以震撼,那场景至今让人记忆犹新。音乐系12个班近千人参加了演出,摄影系100多名优秀摄影师聚焦演出现场,这种全员参与,专业交叉联动的联谊会,让大家耳目一新,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新老学员互为交流,相互学习的文明班风,更让大家看到和学习了音乐专业和摄影专业学员们热爱生活,热爱社会,热爱校园的向上精神!
(四)利用现有设施打造交流平台。2015年至今,我校先后向50多位学员征集“多彩人生”稿件,通过校园展板的形式,展出了近30位奉献社会的企业家学员,活到老学到老的耄耋学员,学雷锋助人为乐的学员,与疾病抗争意志坚强的学员,虽说他们都是普通的银发老人,讲述的都是平凡小事,但却是实实在在发生在校园的真人真事,现实教育意义更有感染力。这些好典型好事迹,既展示了夕阳风采,更弘扬了人文精神。今年利用走廊办书画展展出作品120 余幅,橱窗展板25块,播放电子屏滚动消息近百条。逐步形成了固定的校园文化形式,吸引了众多的学员驻足观看和欣赏,有效地促进了校园文明建设。
依托新校区的场地优势,较好地打造了校园特色文化,有效增强了文化内涵的凝聚力。中央电视台新闻“1+1”栏目、中国老年大学协会《老年教育》网、省老年大学网、湖北电视台教育频道和生活频道、襄阳电视台“今日播报”栏目等媒体,先后大篇幅报道我们老年大学教学情况达10多次。目前,我市老年大学办学规模位居全省第二位,办学经验多次得到中组部老干局、省委组织部、省老干部局的肯定。先后入选全国老年大学“五个十”工程建设示范校,被授予湖北省老年大学示范校、全国老年摄影家协会襄阳工作站、全省健身气功襄阳教学基地、全省老年教育理论科研基地。
今后我们将继续发挥我校各种优势,进一步强化校园文化建设,以适应社会转型新变化和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努力把襄阳市老年大学建设成为中老年人的党建教育、学习活动、教育科研、文化传播、健康娱乐的五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