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漳县东巩镇党委认真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履职尽责、担当作为、改革创新,把党的建设延伸到底,治理路径畅通到底,服务触角覆盖到底,有效促进了基层党建与乡村发展同频共振,奋力开创了东巩乡村振兴新局面。
强化组织领导,舞好乡村振兴“龙头”。“村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支部强不强,要看领头羊”。东巩镇党委坚持以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为目标,充分发挥支部书记“头雁”作用,不断夯实基层战斗堡垒,在2021年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中,通过不断完善村级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坚持从经济能人中“引”、返乡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中“培”、退役军人中“招”、现任优秀村干部中“留”的工作原则,以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为基本标准,吸纳各方优秀人才,全镇共调整村支部书记13名,新进村“两委”班子成员达65名,新鲜血液的注入,进一步激发了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发挥引领作用,擦亮产业振兴名片。东巩镇党委积极探索在产业上、协会组织上建立大党委,成立了亮全益生联合支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示范作用,形成了“三级书记”抓产业的发展格局,探索完善了香菇产业“四统两分”(“四统”即统一建设大棚、统一生产菌棒、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产品销售;“两分”即分户管理、分户核算)、东巩寨子米“十统五代”(“十统”即统一购买水稻品种、统一购买有机肥料、统一购买生物农资、统筹安排播种时间、统筹安排机耕时间、统筹安排插秧时间、统筹安排飞防时间、统一安排收割时间、统一产品标准、统一销售品牌;“五代”即代清理、代烘干、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等产业带贫模式,累计提供就业岗位216个,带动586户脱贫户年稳定增收5000元,通过“产业强镇”建设,有机香菇形成了产、供、销、加工、储运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全镇有机香菇年产值达7.6亿元,年出口创汇3000万美元,跨境电商日销量突破2.5万单,实现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有机香菇产业发展的带动下,250、251省道沿线有机稻米种植基地、千亩吊瓜走廊、农旅产业园、千亩油茶基地等有机产业项目蓬勃发展,24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年均达13万元,最为明显的是我镇双坪社区,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0万元。
强化基层治理,构建平安发展环境。东巩镇党委坚持将党建引领贯穿于基层社会治理的全过程和各方面,秉持“老百姓有百分之一的合理诉求,我们用百分之百的努力去解决”的工作要求,组织建立驻村干部、民警、辅警、治调主任、网格员联动机制,打造“六融六合”工作法(“六融”,即将警务工作融入基层党建、民生、调解、自治、普法、群众;“六合”,即合力采集基础信息、合力收集社情民意、合力管控特殊群体、合力消除安全隐患、合力调处矛盾纠纷、合力宣传安全防范),通过定期逐人逐户排查矛盾纠纷隐患,确保社情民意第一时间掌握、群众诉求第一时间呼应、调解工作第一时间开展,为东巩乡村振兴提供了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实现了十年无命案、十年无京访,信访积案已全面化解,2021年东巩派出所成功创建“全国枫桥式公安派出所”。
做实环境整治,提升镇区发展面貌。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开展戴党员徽章、亮身份、做表率行动,持续将环境整治与党员“双报到”活动有机结合,聘请老党员、老干部定期对各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行点评,开展文明户、卫生户、清洁户等评选活动,树文明乡风。持续深入推进“擦亮小城镇”建设,大力开展见空插绿、拆违补绿行动,沿250、251省道两侧补栽银杏、桂花、紫薇8000余株,为居民小区和背街小巷安装太阳能路灯440盏,累计投放入户垃圾桶1816个,补齐了农村环卫设施短板,提升了镇容村貌。
(来源:南漳县东巩镇组织办 通讯员:陶昭昭 编辑:邹若君 审核:范雯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