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 基层组织建设
  • |
  • 党员队伍建设
  • |
  • 干部工作
  • |
  • 人才工作
  • |
  • 公务员工作
  • |
  • 汉江创客
  • |
  • 党员教育电视片
  • |
  • 政策法规库
  • |
  • 专题专栏
  • 首页>基层组织建设
    宜城市慈善总会:党建引领 催生慈善组织助力社会 兜底保障的救助能力
    2020-09-22 17:06
    【字号: 】【 打印

      宜城市慈善总会成立于1997年9月,由热心慈善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企事业单位、慈善机构、社会团体和有关部门自愿组成全市性的非营利性公益社会团体。总会自2012年建立组织以来,通过制定、完善和落实制度,突出公益慈善理念,使更多会员特别是党员会员在公益活动中践行了党的群众路线,推动了党员素质提升和作用发挥,支部战斗力、凝聚力持续得到增强,为助力社会救助兜底保障,起到了“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愁”的作用。

      一、让党组强起来,攻克扶贫攻坚的“难点”

      以“三会一课”制度为抓手,系统对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行系统学习,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的“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重要论段进行反复学习深化,在支部中形成助力精准扶贫,把让广大贫困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作为奋斗的目标,通过搭建“互联网+公益+扶贫”服务平台的形式,创建了“爱心公益超市”,让党员干部带头,吸引社会公益组织和爱心人士,通过参加捐赠生活物资的方式参与扶贫工作。为了实现扶贫物资捐赠精准对接,支部工作重心下沉,提出了“公益众筹、上下联动、精准对接、应需服务”帮扶要求,分别在宜城市委、政府及直属机关开展了集中捐赠,各企事业单位分组一日捐赠,社区居民随时捐赠等活动,多渠道募集了扶贫救济物资。一年来,共接收家具、电器、被服、日用商品等各类扶贫物资146500件(套),为全市贫困群众发放各类济困物资128889件(套)。

      为提升贫困户自立自强意识,把会员党员编入扶贫工作队,进村入户按照“一户一档、一户一卡”要求,采集了全市贫困户物资需求信息,建立了贫困户需求档案,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制作并发放了爱心卡,采取以劳动换帮扶、以表现换积分、以积分换物品的自助方式,既达到了扶贫帮扶物资按需精准发放,又达到了对贫困户扶“贫”、扶“志”的目的。

      二、让党群密起来,突破乡村振兴的“重点”

      为了实现乡村振兴,趟出一条党建引领、群众参与、慈善助力美丽乡村建设之路,吸引更多的群众及关心家乡建设的热心人士参与到村社共建中来,共同建设美好家园、实现乡村振兴,支部以展示家乡风貌、亲情乡愁为纽带,联合宜城市扶贫办对该市政府确定的29个贫困村“两委”班子进行幸福家园村社互助项目培训,以村社立项网上众筹的方式,吸引42个村社参与,遴选群众最迫切、最关注、最急需的公共公益项目作为帮扶项目,给予配捐支持,5个村已完成项目建设并竣工验收。通过坚持走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使各村社幸福家园项目平台注册用户有增长,项目筹款总额有突破,公众通过互联网参与的社会影响有扩大,总结了一套“党建引领村社互助”的模式,为慈善组织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贡献我们的经验和做法。

      三、让党旗飘起来,化解兜底保障的“焦点”

      在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过程中,利用组织业务特色,着眼发挥在社会救助体系中的兜底补充作用,加大对困难群众的帮扶救助,打造慈善党建品牌。支部与市区内政治觉悟高,有实力、有品牌、信誉好的3家餐饮店联合创办“免费爱心粥店”,为70岁以上贫困老人、空巢老人,生活困难留守儿童;流浪乞讨人员、无生活能力残疾人员;城市低保户和“三无”人员;交警、环卫工人、义工(志愿者)等困难群众和特殊岗位群体提供免费爱心粥助餐服务。年内,支部还将鼓励发动宜城市内8-10家“党员总经理”“人大代表老板”的早餐实体店,作为具有“红色基因”的爱心粥门店,进行授旗、授牌和统一管理,力争将“爱心粥”打造成该市社会公益品牌,成为展示宜城党建引领兜底保障的一面旗帜,公益慈善形象的窗口,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一张名片,把爱心粥社会公益服务办成让党委政府放心、群众满意的民生工程、实事工程。

      四、让党徽亮出来,破解因病致贫的“痛点”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脱贫攻坚路上一只拦路虎,支部一班人认识到病不起、医不起,因病致贫、返贫情况相当突出,主动与省总会联合推出了“慈善医疗众筹”项目,以“爱心众筹+慈善配捐”的互联网募捐模式,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健康扶贫工作。

      在项目推广过程中,组织党性强、业务熟、素质高、能力强的慈善先锋队伍,佩戴党员党徽、亮明身份,入医院、进村社向大病患者宣传“慈善医疗众筹”政策,助推项目的普及实施,减缓因病致贫问题;党员志愿者与患者零距离接触,讲清不用多部门盖章、不用来回跑路,只需在省总会项目发起筹款后,请亲朋好友转发筹款链接,配捐自动到账,程序简单、操作方便,打消了患者疑难情绪;手把手教患者平台操作,实时跟进服务,了解资金募集情况,及时提醒患者在手机上将平台募集的资金拨付至治疗的定点医院,实现立筹可用、边筹边用,既保障了救助的及时性,也保障了善款善用,慈善众筹的规范性。96名求助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网上筹款58万余元,其中获得省总会配捐14.43万元,有7071名(次)爱心人士参与活动、奉献爱心。

      五、让党员动起来,疏通建和谐社会“堵点”

      在脱贫攻坚共建小康和谐社会的路上,为让慈善爱心援助带动贫困群众一起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奔小康之路,支部注重发挥党员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与担当,结合春节来临组织开展了“送温暖、献爱心”社会捐赠活动,为43个村社、452户困难群众提供了及时有效的生产生活帮助。结合季节交替,发挥会员党员“红色领头雁”的作用,开展“暖冬行动”,带头为全市受灾困难群众和特困户开展棉衣棉被捐赠活动,将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送达贫困户家中。

      围绕营造困境儿童的成长环境,在全市筛选了100名家庭贫困儿童,联合各村社按“党员+志愿者”对困境儿童进行进行定期探访帮扶,按每人每月200元的标准,发放了30万元助养金。通过党员志愿者入户现场与孩子们面对面交流,细致了解孩子们在家上网课学习情况,身体健康情况,家庭生活困难等情况,有针对性帮助解决困境儿童或因家庭贫困、自身残疾、亲情关爱缺失、文化教育缺乏而导致的安全、心理、教育等方面问题,帮助困境儿童营造安全无虞、生活无虑、充满关爱、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

      (来源:宜城市慈善总会 通讯员:徐振全 编辑:邹若君 审核:李勇、尚春成)

    [ 信息来源:襄阳党建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投稿中心


    版权所有:中共襄阳市委组织部 2015—2023
    地址:襄阳市荆州街73号 邮编:441021
    投稿邮箱:xyswzzbhjck@163.com
    鄂ICP备19029265号-2 |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鄂公网安备 420602020000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