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李淑淇讲述内容:
我叫李淑淇,来自汉中,汉中因汉水而得名,京津地区的每10杯水里,有7杯就来自这里。
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
作为汉江的发源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区,保护生态环境对于汉中而言,如同人的眼睛、鸟的翅膀、花的根系,是不能割舍的命脉。
我作为汉中市自然资源局干部、陕西省技术能手、陕西省十佳科普使者、汉中旅游形象大使、汉中天坑群形象代言人,和380万汉中人一样,都是守护汉水之源保护绿水青山这份事业里的创业者,汉中人正在以“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环境安全”为笔,以绿水青山为墨,在天汉大地书写一幅大美画卷。
我是李淑淇,刚刚的视频短片里,介绍了我很多身份,但今天在创客英雄汇的舞台我要以汉中天坑群形象代言人这个身份,讲述汉中守护汉江保护绿水青山的创业故事。
2016年,世界上最大的天坑群汉中天坑群被发现,这种奇特又罕见的地质奇观从外表上看,就如同地球深邃的眼眸,但其实在天坑之下,是错综复杂的岩溶洞穴和奔腾不息的地下河,它就好比一个大型的水循环系统和涵养水资源的天然宝库,而汉中5019平方公里内发现天坑多达54个,这个数量占到了全球已发现天坑总数的3分之1,这也意味着天坑和我们汉江儿女息息相关。
汉中天坑群科考团队是一支非常年轻的队伍,天坑的野外科考工作十分艰苦,蛇虫鼠蚁那是家常便饭,而且因为天坑独特的地质结构,四周都是陡峭崖壁,深度和宽度也都超过了100米,为了到达坑底,我们往往需要花费几个小时从数百米的高空用一根绳索一点一点降到坑底。因为在空中没有着力点,我们经常会随着绳索在半空中摇摇晃晃让人头晕目眩,因此又被大家戏称为天坑蜘蛛侠。
除此之外,天坑的野外科考工作还有很多惊险的地方,我记得有一次在追踪天坑地下水源头的时候,我和队友坐上皮筏,顺着地下河进入洞穴,经过一处转弯,突然暗流湍急,毫无防备之下大家被掀翻在黑暗的地下河之中,溺水的恐惧瞬间向我袭来,手忙脚乱不仅没有抓到救命稻草,反而不停的呛水,我害怕极了,感觉死亡的威胁正在步步逼近,很有可能就要葬身在天坑里面,但幸好我的队友身经百战救援经验丰富,及时的把我从水里救了起来,今天我才能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这段难忘的经历。
越是艰苦的事业,结出的的果实越是甜美,我们的科考团队不仅摸清了天坑的地下水脉络,更是发现了舟山眼镜蛇、城口马兰、十大功劳等一大批陕西新分布物种,以及珍贵的东方剑齿象等古生物化石。而汉中也以打造地质文化村和地质小镇的方式,将这份“地球的礼物、世界的奇迹”献给全人类。
而为了让更多人知晓天坑和生态环境密切的关系,我们的团队绞尽脑汁,撰写整理天坑形成、分布等相关文献资料十万余字印刷成宣传册进行发放,但效果却并不明显。如何让更多人关注天坑,共同保护生态环境呢?2019年机会终于来了,全国科普讲解大赛正式启动,只要通过层层海选,就可以让汉中天坑群登上科普殿堂,被全国观众所熟知。
找到了方法,我们这支青年科普团队干劲十足,经过15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战,终于如愿以偿,在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中取得了陕西代表队历史最好成绩。2020年,我们的事业继续前行,中央电视台大型生态文化节目《绿水青山看中国》第三季中,我夺得第四期擂主,再次向全国观众介绍汉中的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
我们的努力也感染带动了许多人自发投身到保护生态环境这份事业当中。
而其中,最触动我的是我5岁的女儿,有一天家里来了客人,客人好奇的看着墙上挂着的天坑照片时问道,这个坑是什么啊,还没等我开口,我的女儿学着我的样子一本正经的介绍起了保护天坑的重要性。
那一刻我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掉下来了,因为我在为天坑科考科普工作奋战的那些日子,从不曾好好陪伴她,经常我埋头工作,再抬头的时候发现夜已经很深了,而我的女儿早已蜷缩在沙发上睡着了。我一直以为她心里会怪我没有好好陪伴她长大,但没想到在她心里,对妈妈是认可和崇拜的。
保护绿水青山,是这个时代的事业,这份事业需要全民参与,更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坚持和传承,而我也只是这份事业里的一朵小小浪花。
2019年,汉中空气质量优级天数达到331天,森林覆盖率稳居陕西省前列,汉江出境水质稳定保持在II类标准,这些成绩是380万汉中人齐心协力在守护汉水之源保护绿水青山这份事业中勇当创业先锋的生动实践。
如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天汉大地的景象,我们也热忱欢迎汉江流域的兄弟姐妹到汉水之源——汉中探访做客,共同见证更多守护汉江保护绿水青山的生动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