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 基层组织建设
  • |
  • 党员队伍建设
  • |
  • 干部工作
  • |
  • 人才工作
  • |
  • 公务员工作
  • |
  • 汉江创客
  • |
  • 党员教育电视片
  • |
  • 政策法规库
  • |
  • 专题专栏
  • 首页>汉江创客>汉江流域创客英雄汇>2018汉江流域创客英雄汇
    汉江流域12城市(林区)组织工作亮点展示
    2018-12-27 17:36
    【字号: 】【 打印

       

      汉中市委组织部:

      打造智慧党建 聚力创新创业创优

      近年来,陕西省汉中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全面从严治党各项部署,坚持把引导党员干部人才创新创业创优、服务发展作为党建组织工作服务全市追赶超越大局的重要支点,不断厚植创新创业创优的基层基础,打造创新创业创优的骨干队伍,营造创新创业创优的浓厚氛围。

      实施全面过硬工程,努力为创新创业创优提供组织保障。汉中市委组织部坚持把党旗插在创新创业创优第一线,聚焦硬件建设、组织体系、队伍素质、政治功能、服务功能、纪律作风、保障体系七方面重点,细化18项任务,推动各领域党建工作全面提升,强力支持党员干部人才创新创业创优。激发工作活力,努力打造创新创业创优骨干队伍。探索实施智慧党建,努力为创新创业创优营造浓厚氛围。运用云计算、大数据和模块化开发等技术、理念,建立起覆盖全市各级各部门8600个基层党组织,面向全市26万名党员群众,集网上组织、网上教育、网上管理、网上服务、网上监督等功能于一体的汉中智慧党建云平台,为党员干部创新创业创优营造了良好氛围。据统计,汉中市委组织部“天汉先锋”微信公众号在2017年全国组工系统微信影响力百强榜中长期位居前十。

      (全媒体记者殷素整理)

      商洛市委组织部:

      持续激发“三创”活力 服务区域协同发展

      近年来,商洛市坚持求真务实,锐意改革创新,以高质量的党建组织工作引领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该市探索构建以党建五大板块、机关五条措施、镇办五项制度、村级五项举措、党委(党组)五个责任为主要内容的“五个五”党建工作新格局。

      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创新“党支部+‘三变’改革+集体经济+贫困户”党建领航脱贫攻坚模式,开展“党旗引领脱贫路”主题实践活动,在中组部座谈会上交流经验。

      在农业生产平均利润率方面,该市认真贯彻中央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建立完善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制定出台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实施选人用人“三推三考”办法,《人民日报》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

      该市围绕新能源新材料和大旅游大健康“两新两大”产业,出台并落实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15项配套政策,引进院士10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4名、其他高层次人才560多名。

      近年来,商洛市涌现出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镇安县青铜关镇丰收村党支部、党的十九大代表吴相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党红妮、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人选郭琴等一批重大先进典型。 (全媒体记者杨柳整理)

      神农架林区党委组织部:

      坚决贯彻从严治党方针 为绿色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神农架林区党委坚决贯彻全面从严治党方针,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念,认真落实管党治党责任,始终把保护作为第一责任,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党建作为第一工程,紧紧围绕保护与发展大局,抓基层、打基础,推动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在典型选树方面,滚动式开展示范点创建,每个党工委每年创建一到两个党建工作示范点,并积极挖掘典型人物;把党建的触角伸到各个领域,通过“季度考核通报”“一清单三交办”等制度来推动党建工作任务和项目落实。围绕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基本制度、基本保障,着力加强基层组织体系建设,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党建工作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无缝衔接。

      先天不足靠后天努力弥补,硬环境的劣势要用软环境的优化去扭转。神农架林区将把人才工作作为立区之本、强区之基、兴区之要摆在突出位置,探索符合神农架实际的人才工作思路,优化整合重大人才工程,深入推动人才工作放管服,落实人才工作考核、述职、督办制度,深化人才引进和评价机制改革,采取公开招录一批、出台政策吸引一批、回归创业引才留住一批的方式,扩充总量、稳住增量、盘活存量、提升质量。 (全媒体记者孙凤玲整理)

      随州市委组织部:

      深入推进市校合作 全力打造发展引擎

      2017年7月以来,随州市以“一园十基地”建设为载体,深入推进市校合作,建立了11个工作专班和18个高校工作站,14个市直部门组织专班进高校,全市参与市校合作的企业达185家,与60多所高校院所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统筹做好高校科研院所产业园及高校教师和干部培养基地、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基地、高校科研平台延伸基地等“一园十基地”建设。并对“一园十基地”建设实施项目化、目标化管理,纳入各地各部门领导班子履职尽责考核和责任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对于领导不重视、工作不得力、效果不明显、建设进度迟缓的责任单位,在全市范围内进行通报。

      目前,占地2700亩的高校院所产业园建设已经起步,全市由高校直接挂牌的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58家、就业基地20家、创业基地6家。去年以来,参与创业的各类人员达2万余人,其中大学毕业的创业者1560余人,科技成果转化和平台延伸成效初显,优质生源基地建设不断加强。

      (全媒体记者孙凤玲整理)

      孝感市委组织部:

      强化党建引领 促进脱贫攻坚

      近年来,孝感市牢固树立“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扶贫,检验党建看脱贫”的理念,树导向,补短板,抓落实,努力把党建优势转化为脱贫优势,把党建活力转化为脱贫动力,切实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孝感市大力创新组织设置方式,把农村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专业合作社、扶贫项目上,把党员群众发动、组织到脱贫攻坚中。全市贫困村党组织共创办领办专业合作社1376个,组建产业党支部173个。

      在开展驻村帮扶上,孝感市参照援疆援藏模式,圈定“年轻干部、已提拔的干部和拟提拔的干部”三类人到贫困村开展帮扶工作。市县乡三级共抽派5499名干部,组成1604支工作队进驻1573个村(含插花贫困村)开展帮扶;扎实开展“三培养”活动(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近两年在贫困村发展党员300名,培养754名党员成为科技示范户和种植养殖能手。同时,孝感市3万名党员干部还与10.5万户贫困户结成了帮扶对子。

      (全媒体记者黄可整理)

      潜江市委组织部:

      立足特色产业 培养专业人才

      “世界小龙虾看潜江。”2001年,潜江积玉口镇宝湾村村民刘主权在全国率先探索出“虾稻连作”种养模式,让潜江的小龙虾一夜“红”遍全国。为了网罗人才推动支柱产业发展,潜江市政府在创新实践、创新活动、创新事业中发现、培育、凝聚人才。

      在“虾稻连作”种养模式遇到困难时,潜江市政府聘请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专家在全国率先开展小龙虾苗种人工繁育,同时邀请中科院水生所桂建芳院士建立院士工作站,投资3亿元建起小龙虾苗种选育繁育中心,目前一年可以选育优质虾苗30亿尾。

      坚持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近年来,潜江市通过与本地高校共建小龙虾专业发展本地人才,通过建立小龙虾烹饪学校和举办小龙虾相关比赛等方式培育人才,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搭建平台使他们有用武之地,发展有空间。目前,潜江已形成集小龙虾选育、养殖、加工、餐饮、物流、市场交易、节庆文化、教育培训等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全媒体记者向一帆整理)

      安康市委组织部:

      打破制度藩篱 建功立业新时代

      创业是成事之基,创新是奋进之源,创优是卓越之道。近年来,安康市委组织部始终把不断增强广大党员、干部、人才改革创新的锐气、干事创业的底气、争先创优的勇气贯穿于组织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

      为愿闯肯创者打破桎梏。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引进“两院”院士、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新建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站,把脱贫攻坚作为了解、识别、检验干部的主战场和试金石。为乐闯好创者打造平台。用红色党旗引领绿色发展,创新并深化“支部+X+贫困户”精准扶贫模式,60余万名贫困者收益4.02亿元。为勇闯敢创者打开通道。运用系统化科学化思维,探索建立选拔培养机制,为优秀年轻干部成长进步开辟绿色通道。为能闯善创者打气加油。认真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组织评选“突出贡献专家”“安康英才”“金州工匠”,吸纳优秀人才参政议政,努力建设一支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队伍。 (全媒体记者殷素整理)

      十堰市委组织部:

      以党建为统领 推进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十堰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统筹推进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等工作,不断提升组织工作质量和水平。

      持续深化拓展“支部主题党日+双十星”活动,围绕脱贫攻坚、文明创建、扫黑除恶、环保督察等市委中心工作,引领带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积极承诺践诺,为民办好事实事。

      坚持“日记、月理、季评、年考”,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履职尽责项目清单纳入电子信息平台,全程监督管理。通过节点抽查、季度查核、半年考核等方式,对各单位履职尽责管理落实情况进行督查考核。

      注重严管厚爱和激励约束,创新建立干部监督“负面清单”工作台账,加强与干部监督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信息沟通,有效构建“大监督”格局。

      深化“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等乡土人才培育,推进落实学员回乡创业扶持政策。培育选树郧西县“湖北淘宝第一村”电商协会会长蒋家明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 (全媒体记者杨柳整理)

      襄阳市委组织部:

      坚持“五强创示范” 提升基层组织力

      襄阳市以强责任、强班子、强功能、强实力、强规范、创示范的“五强创示范”为总抓手,推动基层党建奋力向“组织强起来、服务优起来、群众乐起来”和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目标迈进。落实强责任,提升政治领导力。严格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推出基层党建任务指导书、重点工作责任书、抓基层党建公开承诺制度。持续开展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联述联评联考,对抓基层党建不力的严肃追责问责。

      统筹强班子,提升组织覆盖力。统筹加强各领域基层党组织班子建设;统筹强化政治建设和能力提升,推进基层干部和无职党员教育培训全覆盖;统筹村(社区)“两委”集中换届,使全市村(社区)“两委”班子结构和整体素质明显优化;统筹推进新兴领域党建。

      深化强规范,提升自我革新力。全面开展“五强”示范基层党组织创建考核;出台《“五强”示范基层党组织创建标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通过强化规范推动党的一切工作开展到支部,一切问题解决靠支部,一切成效检验在支部。

      (全媒体记者黄金晶整理)

      荆门市委组织部:

      探索“五种模式” 助推乡村振兴

      近年来,荆门市通过“五种模式”来探索乡村振兴之路。该市总结五个典型村的发展经验,创新提出“彭墩模式”“湖山模式”“马岭模式”“沙洋模式”“客店模式”等五种可复制、可推广的农村创新发展模式,实现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基层组织力提升的“双轮驱动”。

      过去的钟祥市彭墩村是一个普通的小山村,2006年起,该村党支部通过实行村企一体、推动全域土地流转,建成了集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电商、乡村旅游、新型农村社区于一体的新型农业综合体。“湖山模式”通过盘活集体资产发展集体经济。“马岭模式”则采取了“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方式,让农民分享农业生产平均利润率和全产业链的效益,村民变股东,群众幸福感得到极大提升。“沙洋模式”采用了经营权流转、承包权互换和承包地重分等三种办法,推行农村承包土地按户连片耕种的发展模式。

      重视乡村自然环境的“客店模式”,通过改善乡村的自然环境,融入自然生态和农耕文化,就地取材造景、随坡就湾植绿、文化内涵铸魂,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全媒体记者向一帆整理)

      天门市委组织部:

      做实“引、育、服、用” 让人才向一线集聚

      通过做实“引、育、服、用”四字文章,近年来天门市不断推动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集聚,进一步发挥了各类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拓宽人才来源渠道。通过举办华人华侨创业发展恳谈会带动海外人才、资金、技术助力天门发展。设立人才专项事业编制,对引进的紧缺急需人才带编入岗,落实相关政策待遇。

      改进人才培养方式。突出用人单位主体作用,建立人才工作专项述职评议制度,并纳入党建工作年度考核。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方式,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完善人才超市服务功能,完善人才招聘洽谈、人事档案管理、人事代理、人才培训、人才寻访等全方位、全链条服务事项,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

      坚持人才全域使用。把“刚性”引进与“柔性”使用相结合,开展好“校企联姻”活动,推动天门重点企业与省内高校院所项目对接、产学合作。打通人才流通渠道,探索破除身份界限,畅通“三支队伍”交流渠道,开展竞争性选拔,引导人才向艰苦地区和基层流动。

      (全媒体记者黄金晶整理)

      仙桃市委组织部:

      大胆创新体制机制 优化人才成长环境

      近年来,仙桃市秉持“开放开明、尚德尚进”的城市精神,在人才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大胆创新体制、机制,有力支持了各类人才干事创业。

      仙桃对引进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研究生,给予事业编制且五年内按博士8万元、硕士5万元的标准逐年发放安家费;聘任包括“小米”创始人雷军在内的101名仙桃籍优秀人才为“仙桃人才小伙伴”,为城市发展、项目落户、群众创业提供咨询、辅导;从各职能部门抽调专人,成立“招才引智工作专班”,帮助企业引进了急需的高层次人才40余人;设立3000万元创新创业专项扶持资金,搭建了“一超市两平台两联盟”,构建了一批具有专业化服务能力的众创空间。

      同时,仙桃市着重加强农村党组织头雁队伍建设,集中选派620名市直单位领导干部和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回村任“第一书记”,帮助“老家”发展建设;招聘20名事业编制农村党组织书记,并将他们安排到全市排名靠后的村任职;分年度实施大学生村干部“千人计划”,引导仙桃籍大学生回乡工作,整体提升优化村干部队伍知识结构,今年9月份首批面向社会公开选聘的243名大学生村干部到岗。

      (全媒体记者黄可整理)

      (来源:《襄阳日报》2018年12月27日3版 编辑:邹若君)

    [ 信息来源:襄阳党建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投稿中心


    版权所有:中共襄阳市委组织部 2015—2023
    地址:襄阳市荆州街73号 邮编:441021
    投稿邮箱:xyswzzbhjck@163.com
    鄂ICP备19029265号-2 |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鄂公网安备 42060202000065号